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绪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旺盛等表现;抑郁症发作时,患者往往表现出抑郁、幸福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
典型的表现就是“三低”和“三高”| pexels。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BD)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同时具有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典型特征)。
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绪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旺盛等表现;抑郁症发作时,患者往往表现出抑郁、幸福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很复杂。情绪低落或情绪高涨的患者反复、交替、无规律地呈现,伴有注意力分散、急躁、夸大、思维逃避、反应性高、睡眠减少、言语增多。焦虑、强迫症、金钱滥用也很常见,还可能出现幻听、偏执、精神高度紧张等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间歇期或长或短,间歇期的社会功能相对正常,但会损害大脑的功能。反复发作后,发作频率越快,病情就会越复杂。
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
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为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交替出现。
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被认为是双相I型障碍;从未有过完整的躁狂发作,至少有一次轻躁狂发作和至少一次作为双相II型障碍的重抑郁发作;除此之外,还有戒指情绪障碍等其他类型。
躁狂发作
典型的躁狂发作表现为情绪高涨、思维逃避、意志增强的“三高”症状,属于精神运动性兴奋。
情绪高涨:患者轻松、开朗、乐观、热情,有时易怒,会因小事发脾气。情况严重时冲动的言语和行为。
思维冲:患者思维快,说话快,说话比正常人快,说话比正常人多,说话没完没了,口干舌燥。病情严重时,患者出现音位联想,随环境而动,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自我感觉良好,说话漫无目的,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出身名门,甚至患者的症状可以达到妄想的程度。
患者发作严重时,可出现短时、碎片化的幻听、妄想、思维松散、伴有冲动行为的行为障碍,也可暂时出现妄想、幻觉、思维不连贯等症状。
意志和行为增强:患者不断计划,整天忙忙碌碌,好交际,爱管闲事,冲动,鲁莽,不计后果。
抑郁发作
患者典型的抑郁发作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悲观厌世,意志和行为下降的“三低”症状,并伴有认知下降和躯体症状,处于精神运动抑制状态。
抑郁:患者陷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抑郁,抑郁的严重程度从闷闷不乐到严重的悲观绝望不等。因为情绪低落,兴趣降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慢思考和悲观主义:慢思考协会。比如,患者感觉自己的大脑像一台生锈的机器,说话不太主动,说话很慢。严重的时候他甚至无法正常交流。患者抑郁时,有悲观的思维,有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自责。严重的话,病人会有邪恶的妄想。部分患者出现幻觉,或基于悲观思维的自杀念头和企图。
意志活动下降:患者活动和行为迟缓,生活被动懒散,经常一个人整天坐着或躺在床上,日常生活需要人照顾,不想做事,不想上班,不参加平时的爱好活动,回避社交,严重者沉默寡言,一动不动,拒绝进食。
病因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其发病有明显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都会相互作用,对疾病产生影响。
遗传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家族中的遗传因素比环境因素影响更大。
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率高达80%。血缘关系越近,发病风险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率远高于其他亲属,且存在早期遗传现象,即发病年龄较早,疾病严重程度逐代增高。
生物因素
神经传递素
由于中枢神经递质系统本身非常复杂,神经递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非常复杂,因此认为与双相障碍相关的神经递质包括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神经肽。
神经内分泌的
近年来,大量研究资料证实,一些内分泌改变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关。主要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和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的变化。
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障碍是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机制之一。生活事件会扰乱定时因素,影响生物节律,导致情绪症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生物节律系统比健康个体更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干扰。体内被扰乱的生物节律,可以增强时序因子理论中生物节律的紊乱,进而共同引起情志症状。
心理社会因素
发现负性生活事件会增加双相抑郁的发作,而某些类型的负性生活事件和正性生活事件会增加双相躁狂的发作。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难以证明这些导致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展有关。换句话说,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生活应激事件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是持久的还是可变的,这一点尚不清楚。精神病理学的发展强调基因、神经生理学、应激和心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疾病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其他风险因素
性别
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性别比为1 ∶ 1左右;而ⅱ型环状和双相情感障碍多见于女性。男性患者多有躁狂发作,女性患者多为首次抑郁或混合性发作。
女性患者发病多发生在更年期和产后,可能与包括内分泌系统(如性腺、甲状腺)功能紊乱在内的多种因素有关。因此,经前紧张综合征、产后抑郁、闭经或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
季节
部分双相障碍患者的发作形式与季节因素有关,具体表现为:初冬(10-11月)抑郁发作,夏季(5-7月)躁狂发作。
对于女性患者来说,也具有夏季高发的特点。
婚姻和家庭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在离婚或独居的人群中更常见。良好的婚姻和家庭状况可能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症状和复发率起积极作用。
个人特质
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抑郁症的发病。有学者提出,具有循环型人格和情绪型人格特征(性格明显外向,精力充沛,较少需要睡眠)的人,容易患双相情感障碍。临床上,当这类人格特征的患者出现抑郁发作时,更应该警惕是否属于双相情感障碍,或者是否会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在使用抗抑郁药时,应特别注意诱发躁狂发作的可能性,因此按双相情感障碍治疗是合适的。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
药物
药物治疗的过程可分为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也就是说,在保证患者心理症状消除后,需要在3个月内维持相当的药物强度,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和社会康复治疗。之后还是要预防复发。
治疗项目急性躁狂发作的常用药物有奥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等。对于轻躁狂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也可作为急性躁狂发作患者的参考,但剂量要小。
在抑郁发作的治疗中,FDA批准用于治疗双相抑郁的抗精神病药物仅有喹硫平、鲁拉西酮和氧氟沙星混合物。
物理疗法
目前,物理治疗(非药物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并称为现代精神病学的三大领域。获准用于治疗抑郁症的物理疗法包括电休克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迷走神经刺激、深部脑刺激等。物理疗法在临床上很少单独使用,常与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结合使用。
心理治疗和康复
相关社会因素的变化
缺乏社会支持、不良家庭环境、日常生活和睡眠不规律、负面社会事件和不良社会心理环境等负面社会因素的改变与康复率有很高的相关性。
心理教育干预
大多数患者对双相情感障碍有偏见和误解,导致对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产生抵触。因此,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用科学的观念告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理教育不仅能有效加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还能预防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
行为认知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短期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自我监控、自我检查、自我调节等步骤,纠正错误认知,重建正确认知,从而减轻环境压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中心疗法
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措施能更好地稳定患者情绪,有效减少复发。家庭中心治疗的对象包括病人及其家属。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家属需要参加学习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知识、训练沟通交流能力、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课程。
以上即是济南神安医院医师对于躁狂怎么治疗呢?山东济南神安医院的介绍,如有想了解更多关于躁狂症的问题想咨询,可以随时在线与医师交流。
- 上一篇:躁狂怎么治疗呢?山东济南神安医院
- 下一篇:躁狂分为哪几种症状?山东济南神安医院